舒緩胃疾,按對穴位就對了!
胃病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,從輕微的腹脹、消化不良,到嚴重的胃潰瘍、胃食道逆流等,都可能影響生活品質。除了藥物治療外,中醫認為透過按壓特定穴位可以緩解胃部不適,幫助恢復胃腸功能。
以下就介紹一些針對胃病常用的穴位,以及它們的功效:
1. 中脘 (Zhong Wan):
位於肚臍上方約四指寬處,是治胃病的重要穴位。它能溫暖胃中、和解脾胃,有助於緩解胃痛、腹脹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2. 天樞 (Tian Shu):
位於中脘兩側,與肚臍同高,是調節脾胃功能的關鍵穴位。按壓天樞可以促進胃腸蠕動,幫助消化吸收,還能緩解噁心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3. 足三里 (Zu San Li):
位於小腿外側,膝蓋下方四指寬處。雖然看似與胃無關,但足三里卻能調節脾胃功能,增強消化吸收能力,有助於改善胃痛、腹脹等症狀。
4. 合谷 (He Gu):
位於手背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處。合谷是治胃病常用穴位之一,能疏通經絡,緩解胃痛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5. 內關 (Nei Guan):
位於手腕內側,三橫紋上第二橫紋處。內關可以平息心神,安撫情緒,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所導致的焦慮不安。
6. 三陰交 (San Yin Jiao):
位於小腿內側,脛骨內側下方四指寬處。三陰交能滋補陰血,調和脾胃功能,有助於改善胃病引起的疲勞、倦怠等症狀。
7. 梁丘 (Liang Qiu):
位於大腿外側,膝蓋下方約四指寬處。梁丘可以調整脾胃功能,促進消化吸收,有助於改善胃痛、腹脹等症狀。
穴位按壓小技巧:
選擇舒適的姿勢,例如坐姿或躺姿。
用拇指或食指按壓穴位,施力輕微,避免過度用力。
每個穴位按壓3-5分鐘,每天可重複數次。
按壓時可以配合深呼吸,放鬆身心。
注意事項:
按壓穴位前,應先諮詢中醫師或專業人員,了解自身體質和適合的穴位。
若出現疼痛、腫脹等不適症狀,應立即停止按壓並尋求醫生的幫助。
穴位按壓並非替代藥物治療,只能作為輔助療法。
透過正確的穴位按壓,可以有效舒緩胃部不適,改善消化功能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穴位按壓只是輔助療法,並不能完全替代藥物治療。若胃病症狀嚴重或持續存在,仍需積極就醫治療。
Q:請問有哪些穴道可以舒緩胃病?
A:中醫學認為,許多穴位可以幫助舒緩胃部不適。以下是一些常見且有效的穴道:
內關: 位於手腕橫紋處,三寸位置(約為手指兩節寬)。可舒緩噁心、嘔吐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足三里: 位於膝蓋下三寸,外側股四頭肌旁。可以健脾和胃、促進消化功能。
天樞: 位於肚臍左右約三寸位置。主要作用於脾臟,可幫助改善食欲、緩解腹脹、腹痛。
氣海: 位於肚臍下方約三寸位置。主治胃腸道疾病,可以健脾化濕、止瀉、消腫。
如何運用這些穴道呢? 可以透過按壓、推揉或使用艾灸方式來刺激穴位。每次刺激時間約為5-10分鐘,每日可重複多次。另外,配合中醫藥物及飲食調整,效果更佳。
Q:胃病有哪些常見症狀?
A: 胃病的症狀十分多樣,取決於疾病種類和嚴重程度。以下是常見的胃病症狀:
消化不良: 經常感到飽脹、腹脹、嗳气、反酸等現象。
胃痛: 疼痛位置通常在腹部上中段,可能伴隨灼熱感或燒灼感。
噁心和嘔吐: 可能由食物不耐受、胃炎、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引起。
食欲不振: 食慾下降、吃飯量减少、甚至食慾完全喪失。
腹瀉或便秘: 腸道蠕動失調可能導致排便習慣改變。
Q:為什麼有些人需要切除胃部?
A:切除部分或全部胃部的手術稱為「胃切除術」,通常會在以下情況下進行:
胃癌: 如果胃癌已擴散至鄰近組織,無法通過其他治療方式控制病情,就需要考慮切除。
胃潰瘍: 如果胃潰瘍過於嚴重、無法癒合,且可能引發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,則需考慮切除部分胃部。
胃息肉: 某些種類的胃息肉可能會惡化成癌細胞,需要切除來預防癌症發展。
Q:如何預防胃部疾病?
A:
均衡飲食: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、全穀類食物,少吃油膩、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規律作息: 保持充足睡眠和規律作息,避免壓力過大。
避免暴飲暴食: 每次進食量不要過多,细嚼慢咽,幫助消化。
適當運動: 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,預防便秘和腹脹。
戒菸限酒: 酒精和香煙會對胃部造成損害,增加患胃病的風險。
定期檢查: 定期接受胃部檢查,及早發現問題並進行治療。
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助您了解關於胃病的知識。如果您有任何疑慮或身體不適,請諮詢專業醫師。
以下就介紹一些針對胃病常用的穴位,以及它們的功效:
1. 中脘 (Zhong Wan):
位於肚臍上方約四指寬處,是治胃病的重要穴位。它能溫暖胃中、和解脾胃,有助於緩解胃痛、腹脹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2. 天樞 (Tian Shu):
位於中脘兩側,與肚臍同高,是調節脾胃功能的關鍵穴位。按壓天樞可以促進胃腸蠕動,幫助消化吸收,還能緩解噁心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3. 足三里 (Zu San Li):
位於小腿外側,膝蓋下方四指寬處。雖然看似與胃無關,但足三里卻能調節脾胃功能,增強消化吸收能力,有助於改善胃痛、腹脹等症狀。
4. 合谷 (He Gu):
位於手背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處。合谷是治胃病常用穴位之一,能疏通經絡,緩解胃痛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5. 內關 (Nei Guan):
位於手腕內側,三橫紋上第二橫紋處。內關可以平息心神,安撫情緒,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所導致的焦慮不安。
6. 三陰交 (San Yin Jiao):
位於小腿內側,脛骨內側下方四指寬處。三陰交能滋補陰血,調和脾胃功能,有助於改善胃病引起的疲勞、倦怠等症狀。
7. 梁丘 (Liang Qiu):
位於大腿外側,膝蓋下方約四指寬處。梁丘可以調整脾胃功能,促進消化吸收,有助於改善胃痛、腹脹等症狀。
穴位按壓小技巧:
選擇舒適的姿勢,例如坐姿或躺姿。
用拇指或食指按壓穴位,施力輕微,避免過度用力。
每個穴位按壓3-5分鐘,每天可重複數次。
按壓時可以配合深呼吸,放鬆身心。
注意事項:
按壓穴位前,應先諮詢中醫師或專業人員,了解自身體質和適合的穴位。
若出現疼痛、腫脹等不適症狀,應立即停止按壓並尋求醫生的幫助。
穴位按壓並非替代藥物治療,只能作為輔助療法。
透過正確的穴位按壓,可以有效舒緩胃部不適,改善消化功能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穴位按壓只是輔助療法,並不能完全替代藥物治療。若胃病症狀嚴重或持續存在,仍需積極就醫治療。
關於胃病的穴道及預防知識
Q:請問有哪些穴道可以舒緩胃病?
A:中醫學認為,許多穴位可以幫助舒緩胃部不適。以下是一些常見且有效的穴道:
內關: 位於手腕橫紋處,三寸位置(約為手指兩節寬)。可舒緩噁心、嘔吐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足三里: 位於膝蓋下三寸,外側股四頭肌旁。可以健脾和胃、促進消化功能。
天樞: 位於肚臍左右約三寸位置。主要作用於脾臟,可幫助改善食欲、緩解腹脹、腹痛。
氣海: 位於肚臍下方約三寸位置。主治胃腸道疾病,可以健脾化濕、止瀉、消腫。
如何運用這些穴道呢? 可以透過按壓、推揉或使用艾灸方式來刺激穴位。每次刺激時間約為5-10分鐘,每日可重複多次。另外,配合中醫藥物及飲食調整,效果更佳。
Q:胃病有哪些常見症狀?
A: 胃病的症狀十分多樣,取決於疾病種類和嚴重程度。以下是常見的胃病症狀:
消化不良: 經常感到飽脹、腹脹、嗳气、反酸等現象。
胃痛: 疼痛位置通常在腹部上中段,可能伴隨灼熱感或燒灼感。
噁心和嘔吐: 可能由食物不耐受、胃炎、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引起。
食欲不振: 食慾下降、吃飯量减少、甚至食慾完全喪失。
腹瀉或便秘: 腸道蠕動失調可能導致排便習慣改變。
Q:為什麼有些人需要切除胃部?
A:切除部分或全部胃部的手術稱為「胃切除術」,通常會在以下情況下進行:
胃癌: 如果胃癌已擴散至鄰近組織,無法通過其他治療方式控制病情,就需要考慮切除。
胃潰瘍: 如果胃潰瘍過於嚴重、無法癒合,且可能引發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,則需考慮切除部分胃部。
胃息肉: 某些種類的胃息肉可能會惡化成癌細胞,需要切除來預防癌症發展。
關於胃病的預防
Q:如何預防胃部疾病?
A:
均衡飲食: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、全穀類食物,少吃油膩、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規律作息: 保持充足睡眠和規律作息,避免壓力過大。
避免暴飲暴食: 每次進食量不要過多,细嚼慢咽,幫助消化。
適當運動: 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,預防便秘和腹脹。
戒菸限酒: 酒精和香煙會對胃部造成損害,增加患胃病的風險。
定期檢查: 定期接受胃部檢查,及早發現問題並進行治療。
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助您了解關於胃病的知識。如果您有任何疑慮或身體不適,請諮詢專業醫師。
COMMENTS
脹氣、胃痛、便秘?14個腸胃穴道助緩解!中醫師公開私藏「護腸胃 ...
14個腸胃穴道助緩解!. 中醫師公開私藏「護腸胃養生術」. 胃痛、胃痙攣等急性胃痛,按摩「內關穴」、「足三里穴」有助緩解。. 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: 林勻熙 整理 2024-05-14. 腸胃5狀況 穴道助緩解. 便秘、腸道蠕動不佳,按摩4穴位. 胃痛、胃痙攣等急性胃痛 ...
胃食道逆流按4穴位就改善!其中一穴位還能助「長壽」 - Heho健康
位置:腕橫紋上兩寸。內關穴位於左右手的手腕內側,約距離腕橫紋(手掌與小手臂交界處)3隻手指頭(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)的距離,手腕內兩條筋之間的位置即為內關穴。 主治:依前人背記10大特效穴的〈十總穴〉歌謠「內關心胸胃」,即按壓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可以對胃氣上衝的胸悶、心悸、咳嗽,與胃食道逆流上衝的「火燒心」症狀有改善的效果。 在「heho.com.tw」查看更多資訊 位置:外膝眼下三寸,脛骨脊旁開一寸。採坐姿後,雙腳踩踏地面、膝蓋彎曲成90度。找到膝關節外側凹陷處(外膝眼),此處直下4橫指即是足三里穴。 主治
脹氣、胃痛、消化不良?按4穴道顧胃養好身 - Heho健康
按摩4穴道,顧胃養胃治胃病 可以按壓或熱敷這些穴道,就達到緩解胃部不適症狀、顧胃癢胃的效果喔! 按摩的方法,可以使用大拇指、食指或中指等好施力的手指,用指腹壓3-5秒,休息2-3秒,再壓3-5秒,重複3-5次。
胃食道逆流用4組穴位改善!按對這2處還能清宿便、治胃痛 - 早安健康
火燒心、吐酸水…緩解胃食道逆流必按穴位,中醫治療助改善.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、三餐不正常,胃食道逆流的現象愈來愈普遍,不只影響生活品質,嚴重可能造成食道被胃酸過度刺激,引起食道病變,甚至演變成食道癌,西醫在治療胃食道逆流常常使用制酸劑 ...
胃痛、便祕、胃食道逆流?按5個養胃穴道,改善消化道大小毛病 - ...
平日可透過按壓以下穴道:合谷穴、內關穴(以上手部)、中脘穴(以上腹部)、太衝穴、足三里穴(以上腿部),能紓緩腸胃與消化道器官,改善腸胃炎、胃食道逆流等毛病。 此外,動動腳拇指,刺激足太陰經脈,有助防止腹瀉、腹脹、便秘、胃痛等症。 作用部位. 腸腹腰部. 對應症狀. 過敏性胃炎、胃食道逆流、胃絞痛、腸胃疾病. 穴中要點. 手部→合谷穴、內關穴. 腹部→中脘穴. 腿部→太衝穴、足三里穴. 穴療時程. 穴道擇其二三,按壓五秒、十次為一個循環, 並依情況增減. 本文摘自《穴療:對症按
脹氣、胃痛、胃食道逆流?人體自帶天然胃藥,按這穴位解悶快快好 ...
寺林陽介建議大家記好一個胃的「特效藥穴道」──中脘穴。 神奇的是,假如胃部有問題,就算自己沒什麼自覺症狀,在按壓中脘穴時也能察覺異樣! 寺林陽介解釋,胃部健康、維持正常機能的人可以很輕鬆地按壓中脘穴,而胃部狀況不好的人,按壓中脘穴時會感到阻力,至於已經明顯腸胃不適的人,則可能感到鈍痛! 中脘穴不僅能改善整體胃部狀態,還能提高整體內臟機能,消除身體倦怠、長期便秘。 依照《中山醫訊》資料介紹,按摩中脘穴能理氣導滯、消食和胃,是對急性、慢性胃痛都有效果的神奇穴位,還有機會改善胃凸、胃食道逆流造成的胸悶。 寺林陽
消化不良又胃痛脹氣吃什麼改善?5穴道解決消化不良 - 康健雜誌
穴道按摩也可以緩解消化不良所造成的不適,按壓以下5個穴道都有助於改善症狀。 合谷穴: 位置在食指與拇指相交的虎口處。 內關穴: 穴位在腕橫紋中央正上方2寸(約3指寬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