舒緩胃疾,按對穴位就對了!

胃病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,從輕微的腹脹、消化不良,到嚴重的胃潰瘍、胃食道逆流等,都可能影響生活品質。除了藥物治療外,中醫認為透過按壓特定穴位可以緩解胃部不適,幫助恢復胃腸功能。

以下就介紹一些針對胃病常用的穴位,以及它們的功效:

1. 中脘 (Zhong Wan):
位於肚臍上方約四指寬處,是治胃病的重要穴位。它能溫暖胃中、和解脾胃,有助於緩解胃痛、腹脹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
2. 天樞 (Tian Shu):
位於中脘兩側,與肚臍同高,是調節脾胃功能的關鍵穴位。按壓天樞可以促進胃腸蠕動,幫助消化吸收,還能緩解噁心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
3. 足三里 (Zu San Li):
位於小腿外側,膝蓋下方四指寬處。雖然看似與胃無關,但足三里卻能調節脾胃功能,增強消化吸收能力,有助於改善胃痛、腹脹等症狀。

4. 合谷 (He Gu):
位於手背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處。合谷是治胃病常用穴位之一,能疏通經絡,緩解胃痛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
5. 內關 (Nei Guan):
位於手腕內側,三橫紋上第二橫紋處。內關可以平息心神,安撫情緒,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所導致的焦慮不安。

6. 三陰交 (San Yin Jiao):
位於小腿內側,脛骨內側下方四指寬處。三陰交能滋補陰血,調和脾胃功能,有助於改善胃病引起的疲勞、倦怠等症狀。

7. 梁丘 (Liang Qiu):
位於大腿外側,膝蓋下方約四指寬處。梁丘可以調整脾胃功能,促進消化吸收,有助於改善胃痛、腹脹等症狀。


穴位按壓小技巧:

選擇舒適的姿勢,例如坐姿或躺姿。
用拇指或食指按壓穴位,施力輕微,避免過度用力。
每個穴位按壓3-5分鐘,每天可重複數次。
按壓時可以配合深呼吸,放鬆身心。

注意事項:


按壓穴位前,應先諮詢中醫師或專業人員,了解自身體質和適合的穴位。
若出現疼痛、腫脹等不適症狀,應立即停止按壓並尋求醫生的幫助。
穴位按壓並非替代藥物治療,只能作為輔助療法。

透過正確的穴位按壓,可以有效舒緩胃部不適,改善消化功能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穴位按壓只是輔助療法,並不能完全替代藥物治療。若胃病症狀嚴重或持續存在,仍需積極就醫治療。



關於胃病的穴道及預防知識


Q:請問有哪些穴道可以舒緩胃病?

A:中醫學認為,許多穴位可以幫助舒緩胃部不適。以下是一些常見且有效的穴道:

內關: 位於手腕橫紋處,三寸位置(約為手指兩節寬)。可舒緩噁心、嘔吐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足三里: 位於膝蓋下三寸,外側股四頭肌旁。可以健脾和胃、促進消化功能。
天樞: 位於肚臍左右約三寸位置。主要作用於脾臟,可幫助改善食欲、緩解腹脹、腹痛。
氣海: 位於肚臍下方約三寸位置。主治胃腸道疾病,可以健脾化濕、止瀉、消腫。

如何運用這些穴道呢? 可以透過按壓、推揉或使用艾灸方式來刺激穴位。每次刺激時間約為5-10分鐘,每日可重複多次。另外,配合中醫藥物及飲食調整,效果更佳。


Q:胃病有哪些常見症狀?

A: 胃病的症狀十分多樣,取決於疾病種類和嚴重程度。以下是常見的胃病症狀:

消化不良: 經常感到飽脹、腹脹、嗳气、反酸等現象。
胃痛: 疼痛位置通常在腹部上中段,可能伴隨灼熱感或燒灼感。
噁心和嘔吐: 可能由食物不耐受、胃炎、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引起。
食欲不振: 食慾下降、吃飯量减少、甚至食慾完全喪失。
腹瀉或便秘: 腸道蠕動失調可能導致排便習慣改變。

Q:為什麼有些人需要切除胃部?

A:切除部分或全部胃部的手術稱為「胃切除術」,通常會在以下情況下進行:

胃癌: 如果胃癌已擴散至鄰近組織,無法通過其他治療方式控制病情,就需要考慮切除。
胃潰瘍: 如果胃潰瘍過於嚴重、無法癒合,且可能引發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,則需考慮切除部分胃部。
胃息肉: 某些種類的胃息肉可能會惡化成癌細胞,需要切除來預防癌症發展。

關於胃病的預防


Q:如何預防胃部疾病?

A:

均衡飲食: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、全穀類食物,少吃油膩、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規律作息: 保持充足睡眠和規律作息,避免壓力過大。
避免暴飲暴食: 每次進食量不要過多,细嚼慢咽,幫助消化。
適當運動: 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,預防便秘和腹脹。
戒菸限酒: 酒精和香煙會對胃部造成損害,增加患胃病的風險。
定期檢查: 定期接受胃部檢查,及早發現問題並進行治療。


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助您了解關於胃病的知識。如果您有任何疑慮或身體不適,請諮詢專業醫師。
史塔克

史塔克

愛可以克服一切障礙,即使是時間的限制 By Helen Keller



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